9月19日上午9点,省政府新闻办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代永波围绕四川“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作介绍并答记者问,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答记者问。
图文实录情况
请向上滑动阅览
省新闻中心主任 李雄艳: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省政府新闻办将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
今天系列发布会的首场,我们邀请到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代永波先生,请他介绍四川“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陶剑锋先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明騄先生,省能源局局长邓超先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黄勇先生。
下面,我们首先请永波主任介绍总体情况。
请向上滑动阅览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代永波:
媒体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省发展改革委,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的关心支持。
再过100多天,“十四五”将迎来圆满收官。这五年,四川既面临难得历史发展机遇,也遭遇了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经受了复杂多变形势考验,是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五年。
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高度重视、寄予厚望,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来川视察指导,亲自为治蜀兴川事业把脉定向、指路引航。省委、省政府坚决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令人振奋的发展成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迈出坚实步伐、呈现崭新气象。
这里,我们可以通过5组数据直观了解五年来四川经济社会发生的可喜变化。
第1组是“6万亿和第5位”。这五年,全省经济总量连续跨过2个万亿元大关、超过6万亿元,在全国排位升至第5位、实现历史性晋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位势更加凸显。
第2组是“30%和60%”。这五年,全省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0%,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培育形成了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新动能更加充沛。
第3组是“51条、8700万人次和1万亿元”。这五年,全省内联外畅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更加完善,进出川大通道新增13条、达到51条,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突破8700万人次,成都成为“中国航空第三城”,对外开放能级大幅提升,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元规模、居中西部第1位,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更加“硬核”。
第4组是“80%和100%”。这五年,全省绿色低碳转型迈出了新步伐,清洁能源年均发电量超过4000亿千瓦时,占比超过80%、居全国第1位,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水环境质量创20年来最好水平,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更加稳固。
第5组是“6.7%和500万”。这五年,全省广大群众安居乐业,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7%、高于经济增速1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50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5%,四川人民的生活更加“巴适安逸”。
回首过去,五年风雨兼程路、五载耕耘结硕果!总的来看,“十四五”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进展符合预期、重大战略任务全面落地、重点工程项目顺利推进,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更加强劲。川渝“一盘棋”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携手共建的4个特色产业集群均达到万亿规模,全国十分之一的汽车、五分之一的动力电池实现“川渝造”,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等结出累累硕果,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加快建设,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等重大合作项目建成投用。355项“川渝通办”事项让两地群众“进一个门、办两地事”,“1小时交通圈”让“双城生活、同城体验”成为现实。今天的四川,乘着国家战略东风,正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经济大省挑大梁政治责任扛得更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更加坚实。内需潜力持续释放,省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超过4万亿元,成都成为全国第2个消费突破万亿元的省会城市。“四川造”的国之重器再添新成员,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新一代“人造太阳”试验装置、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等重大成果竞相涌现,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等六大优势产业加快提质倍增,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核医疗等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深入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今天的四川,全力拼经济搞建设,正加快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省委确定的120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扎实推进,23项系统集成改革事项有序展开,具有四川特色的一批改革事项取得标志性成果,政务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提质增效,营商环境受到广大企业家好评,全省经营主体超过930万户。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用、“空中丝绸之路”畅联全球,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主通道加快畅通,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居全国第1、四川的“钢铁驼队”走向世界。成都大运会、世运会、金熊猫奖活动成功举办,获批在川设立领事机构国家达到24个,开放的“朋友圈”越来越广。今天的四川,发展动力活力持续迸发,正加快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
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质效更加凸显。在财政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居民医保、城乡低保等民生保障标准,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的占比始终保持在65%以上。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托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成效显著,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区域城乡收入“三大差距”持续缩小,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美丽四川建设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加强,天府之国多彩“颜值”越来越靓。今天的四川,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正加快建设美丽幸福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安全保障坚实有力,高质量发展的底板更加稳固。有力应对“6·1”芦山地震、“9·5”泸定地震等多起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顺利完成,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经济金融领域风险有效防范化解,“保交楼”“保交房”完成目标任务,能源产供储销体系更加完善,粮食产量连创历史新高、“天府粮仓”呈现好“丰”景。平安四川法治四川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良好政治生态持续巩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今天的四川,服务保障国家安全能力和高水平安全治理效能加快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同志们、朋友们,“川”越风雨,“蜀”写辉煌!经过“十四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满,四川发展前景必将更加光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必将在天府大地蓬勃彰显。
我先向大家通报这些情况。谢谢大家!
答记者问
省新闻中心主任 李雄艳:
谢谢代永波先生的介绍。现在大家可以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人民网记者:人民网一直高度关注和精准报道中央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四川“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提升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请问五年来在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全省区域发展有哪些新变化?
请向上滑动阅览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代永波: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下面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赋予川渝两省市的重大战略使命,也是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总牵引,“十四五”规划《纲要》以此统揽各项任务。为抓好这项全局性工作,我们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和高水平协作联动,全力以赴办好自己的事,齐心协力抓好川渝合作的事,走过了从开局起步到全面提速、再到深度融合的发展历程。
川渝合作方面,建立上下贯通、协作高效的战略实施机制,携手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从6.3万亿元增长到8.7万亿元,对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具体来讲,可以用“四个一”来概括。
一是“一张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打造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极,渝昆高铁(宜渝段)等重大工程建成投用,西渝高铁等一批出川出渝大通道项目加快建设,两省市铁路运营里程接近1万公里、比五年前提高28%,川渝间铁路、高速公路、水运通道达到26条。
二是“一体化”推进产业创新发展,按照大产业、细分工的模式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成渝地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2个共建产业集群纳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建成全球最大的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生产基地、全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同时共建11家重点实验室联动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
三是“一盘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率先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以毗邻地区为重点,深入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川渝高竹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范例,双城经济圈跨区域协作18条经验向全国推广。共同提升中欧班列(成渝)、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水平,联手拓展西向南向国际市场空间,两省市货物进出口总额超1.7万亿元、比五年前提高40%。
四是“一条心”提高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聚焦交通出行、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域推出三批次便捷生活行动举措,很多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实现跨省共享。比如,过去跨省户口迁移需要两地跑,如今可以在迁入地“一站式”办理,最快10分钟就能落户;成渝间日均开行动车组达到102对,每9分钟开出一列高铁,两地群众交往更加密切、办事更加方便、生活更加舒心。
省内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我们坚持以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落实省委“五区共兴”战略部署,在统筹推进五大片区特色发展的同时,突出抓好增长极培育壮大和困难地区振兴,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一是优势地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支持成都极核及都市圈、省域经济副中心和区域中心城市做大做强,增强经济人口承载功能和链接全球资源能力,成都跻身超大城市行列、成为全国第2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省会城市,成都都市圈9条共建重点产业链总规模迈上万亿台阶,省域副中心和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总量超过1.9万亿元,支撑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梯队和增长极正加速形成。
二是潜力地区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支持川中丘陵地区四市加强资源要素整合,抱团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四市特色产业优势逐渐显现,保持高于全省的发展速度。同时,支持其他重要节点城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差异化特色发展,各地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
三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短板加快补齐。支持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等振兴发展,针对性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等“八大行动”,特别是从中筛选出39个欠发达县域,举全省之力开展托底性帮扶,“输血”“造血”一起抓,确保共同富裕不掉队,目前已有南充营山、阿坝黑水等5个欠发达县域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
今年是双城经济圈建设第一个五年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发展谋篇布局之年。我们将进一步深化落实国家战略,加强川渝全方位合作,促进全省区域协同联动,推动构建极核引领、都市圈带动、增长极支撑、全域共兴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在缩小地区差距中同步实现现代化,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全局。谢谢。
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这些年的采访让我感到,四川的县域,尤其是39个欠发达县域变化很明显。请问近几年培育壮大县域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上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请向上滑动阅览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陶剑锋: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下面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四川有183个县(市、区),是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最多的省份。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推动四川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出台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分类指导特色经济发展,强县引领、竞相争先、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去年,183个县(市、区)平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3.7亿元、较2020年增加88.1亿元。工作中,我们重点从“抓强、壮干、提弱”三个方面着力。
抓强,就是培育发展龙头,打造县域经济强县强区。我们持续开展全国百强县百强区巩固提升和接续培育,“一县一策”制定支持措施,每年统筹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县域产业发展、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平台建设。2024年,我省经济总量超600亿元的县域达到27个,比2020年增加13个。特别是在2021年简阳和西昌首次入围全国百强县、实现零的突破以来,我们在全国百强县榜单上的分量越来越重。今年,我省入围全国百强县7个,数量居全国第5、西部第1;入围全国百强区13个,数量居全国第3、西部第1。
壮干,就是发展特色经济,壮大县域中坚力量。我们积极支持县域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
农业方面,推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建圈强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附加值,比如,雅安天全县鱼子酱产量占到全球总份额的14%,以前的“洋特产”变成了今天的“本土名片”;西充县有机农业规模和效益均居全省首位,110种有机农产品端上了千家万户的饭桌。
工业方面,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向发力,工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的县域达到27个,培育形成岳池县原料药、广汉市油气钻采装备制造等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
服务业方面,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12个县入选国家县域商业领跑县,13个县入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都江堰市、峨眉山市等9个县(市)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全省经济总量达200亿至600亿元的县域增加到78个,占全省县域总数的42.6%,县域经济结构正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加快演进。
提弱,就是强化托底性帮扶,推动39个欠发达县域加快追赶。将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作为新时代解决四川不平衡发展的重要抓手,整合东西部协作、省内结对、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帮扶力量,鼓励引导民营企业、行业商会与欠发达县域携手共兴,制定项目、产业、平台、防返贫等任务清单,明确财政金融、项目建设等具体支持措施,精准发力、精准帮扶。
去年,39个欠发达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1%、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2022年提高了五千多元。特别是我们大力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根产业,完善“产业图谱”,编制22个重点培育产业产品年度行动计划,着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比如,苍溪县的红心猕猴桃产业年综合产值接近66亿元、品牌价值超80亿元,带动从业人员超10万人,户均年增收七千多元,以小水果带动了大产业。
县域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五五”期间,我们将持续开展全国百强县区培育,积极打造县域百亿主导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不断深化扩权赋能改革,推动县域经济为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先回答这些,谢谢。
央广网记者:今年以来,央广网采制了一系列高质量发展看中国,还有消费新观察的报道。在采访当中发现四川省民营经济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市场主体数量也稳定增长。请问四川在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上采取了哪些办法,目前成效怎么样?谢谢。
请向上滑动阅览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李明騄: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下面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营经济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四川始终坚持政策、环境、服务“三管齐下”,千方百计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从2020年的2.7万亿增长至2024年的3.7万亿。今年上半年,全省民营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同比增长5.7%,实现稳定发展、进中提质。我们主要采取的办法有:
一是突出政策赋能。我们全面落实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结合四川实际出台支持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的若干措施,在财税、投资、消费等方面拿出“真金白银”的举措,打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组合拳”。依托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建立线上线下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平台,推动惠企政策动态更新、智能匹配、精准推送,力求让企业知晓更直接、申请更便利、兑现更快捷,切实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发展活力,实实在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二是持续优化环境。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要抓手,聚焦有效控制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全力营造便捷优质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配置高效的要素环境、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比如,我们连续6年评选、发布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十大典型案例,以案释法,推动形成公开、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形成了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四川品牌”。同时,聚焦广大民营企业关心关注的市场准入、账款拖欠、权益保护、执法检查等方面问题,集中开展“五个专项治理”,破解难点、解决痛点、疏通堵点,让民营企业安心经营、放心发展。
三是强化精准服务。我们建立了多层次、常态化政企沟通交流制度,通过座谈交流、走访调研等方式,“面对面”听意见、“实打实”解难题,多渠道、多形式帮助民营企业纾困解难。比如,针对民营企业普遍反映的融资难题,省级相关部门协同配合,持续开展融资难题破解行动,从政策引导、资金支持、能力建设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民营企业融资可得性、普惠性和便利度。特别是我省创新开发的“天府科创贷”“天府质量贷”等特色金融产品,探索多元增信模式,较好破解了“轻资产、税额少”等科技型、成长期企业的融资难题,全省民营经济贷款余额、增速走在全国前列。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四川日报—川观新闻记者:刚才发布会介绍了四川近年来交通建设成绩显著,老百姓也很关心这些交通“大工程”带来了哪些“小确幸”?能否请您具体讲讲,四川的交通变化给群众生活和开放发展带来了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请向上滑动阅览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代永波: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下面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也是民生幸福的“连心桥”,“十四五”以来,全省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达到1.7万亿元,既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托起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这里,我想用3个变化来回答您的问题。
第一个变化是“天堑”变“通途”。全省综合交通线网总里程达44.3万公里,这五年的新增里程可绕赤道近一周,总规模与新增规模均居全国首位。铁路营业里程接近7000公里,高铁营业里程跃居全国第11位,已建和在建铁路覆盖了全省所有的21个市(州)。高速公路已联通80%以上的县域,农村公路通村达户,“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成为农村新生活的“标配”。曾经“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如今已织成四通八达的“锦绣山河图”。
第二个变化是“腹地”变“门户”。我们依托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构建起“空中丝绸之路+国际陆海联运”双走廊。特别是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通航以来,成都国际航空枢纽越来越繁忙,旅客吞吐量跨越了四个千万级台阶,目前已开通国际(地区)客货航线95条,年货邮吞吐量达到百万吨规模,中欧班列(成渝)联通境外近120个城市,“天府号”跨境公路班车突破5000班次,“当日达”让川果鲜蔬不过夜、“班列通”让“四川造”畅达全球,“次日达”让北大西洋的三文鱼在48小时内就能放进百姓菜篮子,四川正从内陆腹地跃升为枢纽门户。
第三个变化是“出行”变“体验”。我们聚焦群众需求大力提升便利化水平,如今的交通出行不仅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而且更加智慧便捷。比如,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旅客可以在手机上实时查看各个安检口的排队情况,机场的综合交通换乘中心(GTC)让旅客不出机场,就能在高铁、地铁、大巴、私家车等多种方式之间无缝切换,真正实现“空地一体化,旅客零换乘”。同时,得益于越来越发达的高铁网络,普速铁路运能释放、迎来华丽转身,昔日的绿皮车变成了今天的熊猫旅游专列,“坐着火车看世界”成为了新时尚。现在开电动汽车的朋友越来越多,为了消除大家出行的“里程焦虑”,我们建成了近1.4万座集中式充换电站,所有的高速公路服务区都安装了充电设施,还建成了全球首条高原绿色超充电走廊,随时为大家“充电续航”,让大家放心出行、舒心出行。
未来,四川将继续推进交通强省建设,全力打造全国综合立体交通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强劲的“交通动力”。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中国城市报记者:请问“十四五”期间,四川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有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谢谢。
请向上滑动阅览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陶剑锋:新型城镇化是扩大消费的“倍增器”、拉动投资的“加速器”。“十四五”以来,我们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省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常住人口超过5000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总的来看,可以用“四个心”来概括。
一是让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更“安心”。始终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一方面,推动各地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目前,全省除了成都中心城区,其他地方都已实现城镇落户“零门槛”;另一方面,强化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同等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达到64项,涵盖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民生领域,特别是在大家关注的教育方面,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比例达到92.8%,比“十三五”末提高了11个百分点。在更为便捷的落户渠道、更加均等的公共服务促进下,这几年,已有两百多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安家落户。
二是让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齐心”。顺应人口流动和产业转移趋势,推动形成1个超大城市、4个大城市、32个中小城市和2016个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成都加快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80%,带动德阳、眉山、资阳同城化发展,成都都市圈以全省6.8%的地域面积集聚了36%的人口。绵阳、南充、宜宾、泸州4个大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2个中小城市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实现特色化发展,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十四五”以来128个县(市)新增城镇常住人口占全省的比重,较“十三五”时期提高了5倍。
三是让城市生活空间更“舒心”。我们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整合各类资金加大投入,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全力打造高品质宜居生活空间。比如,在城市更新领域,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5万个,在改造中同步推进水电路气信等配套设施提档升级,270万户居民实现了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的转变。又比如,在城市建设中,重“面子”、更重“里子”,推动更新改造了一批燃气、供排水、污水等城市地下管网及设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明显提升,燃气普及率、供水普及率分别提升至96.3%、99%。
四是让城乡双向奔赴更“顺心”。我们着力写好城乡要素、产业、设施、治理“四个融合”大文章,绘就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新画卷。比如,在要素融合方面,以试点探路,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形成的人才入乡、农村金融服务等4条经验,先后在全国层面推广。产业融合方面,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动,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居民就业增收,城乡居民收入比从“十三五”末的2.4:1降至2.2:1。设施融合方面,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农村公路总里程居于全国首位,行政村实现“村村通5G”。治理融合方面,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水平融合。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持续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四川特点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充分释放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谢谢。
四川新闻网记者:我们注意到,四川正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打造世界级优质清洁能源基地。请问,“十四五”期间,四川在将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请向上滑动阅览
省能源局局长 邓超: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下面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四川清洁能源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特色鲜明。“十四五”以来,我省加快推动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科学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全力以赴保障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推动清洁能源优势加速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
一是向“绿”而行,全力深化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五年来,坚持以“三江”流域为重点推进水电开发,建成投产全球水电单机容量最大、装机排名第二的白鹤滩水电站;今年水电装机将历史性突破1亿千瓦。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推进新能源开发,重点推进凉山风电基地和“三州一市”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新能源装机五年来增长近4倍、达2519万千瓦。坚持加快推进天然气增储上产,全力打造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建成投运国内最高含硫量整装气田,实施全省第一口万米深井,天然气年产量从432亿立方米跃升至562亿立方米、稳居全国第1。
二是向“效”而行,加快构建互联互通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加力构建西南立体枢纽电网,建成投运全国西南地区第一条特高压交流“甘孜—天府南—成都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全面提速成都立体双环网、川南双环网和川东北环网建设。目前,全省500千伏的骨架网络线路超2.1万公里、在国网经营区居第1位,500千伏变电站增至69座、居第2位,进一步畅通川西北和攀西地区向负荷中心送电的大动脉,省内小“西电东送”能力已提升至3700万千瓦以上,保障了近年来年年创新高的电力负荷,加快提升天然气管网覆盖面,核准开工攀枝花—凉山管道,结束凉山地区不通管道天然气历史。融入全国天然气“一张网”,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目前全省长输管网总里程超1万公里、年输气能力达到650亿立方米以上。
三是向“新”而行,积极培育壮大能源领域新模式新业态。在全国率先创新建立燃煤火电与水电、新能源同台竞价机制,加快构建“多电源参与、全电量优化、全水期运行”的四川电力现货市场新模式,省内市场化交易电量累计突破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速22%。优质低价的绿电优势,有力支撑绿色低碳产业加速落户四川。建成省级虚拟电厂运营管理平台,推动全省33座虚拟电厂加快提升聚合能力,投产新型储能装机135万千瓦,实施全国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项目,全省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断优化,积极探索符合省情的绿电直连新模式,在新能源富集地区科学布局建设“绿色电力+算力”融合发展项目。
未来,我们将持续增加能源供给总量,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加快建设世界级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全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用能需要。我的回答就这些,谢谢。
成都日报记者:当前,老百姓的民生需求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请问,在民生领域,过去我们取得了哪些成效,未来将如何主动回应这些新需求和新期待?谢谢。
请向上滑动阅览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黄勇: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下面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民生涵盖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养老就医等方方面面,关系着人民生活的舒适度、满意度。“十四五”以来,我们紧扣群众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始终致力于把民生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不仅解决了“有没有”的基础性问题,更全力追求“好不好”的更高标准。总体上,可以用“三个更加注重”来概括。
第一个“更加注重”是公共服务从聚焦“全面覆盖”到更加注重“优化供给”。“十四五”期间,我们以公共服务标准化促进均等化,两次修订四川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标扩面,在国家标准基础上提高了农村学生营养膳食补助、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费等项目服务标准,新增了义务教育免费提供作业本等服务项目。首次将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性服务业纳入规划,着力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
第二个“更加注重”是基础设施从聚焦“补齐短板”到更加注重“便利可及”。我们聚焦养老、托育、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加快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推动省养老服务中心、省妇女儿童中心、四川天府新区香山中学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用。我们进一步强化设施的便利性与功能性,推动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可及可享。为破解家长“带娃”难题,我们将托幼一体化工作纳入全省30件民生实事,依靠公办幼儿园改扩建一批托班,就近就便提供托育服务。同时,以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抓手,为群众打造“家门口”的服务综合体,从养老托育,到社区助餐,再到文娱教学,以及家政便民等,一应俱全,有效满足群众高频服务需求。
第三个“更加注重”是民生保障从聚焦“完成指标”到更加注重“温暖人心”。截至目前,“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的9项约束性指标已全部完成,提前实现规划目标。在民生工作推进中,我们更注重提升民生服务温度,重点关注失能老人、残疾人、困境儿童、高校毕业生等群体。例如,我们开展了失能老人“健康敲门行动”,为居家失能老人免费提供上门健康服务累计250万余人次,加强了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和“外卖小哥”等新就业形态人员的就业服务保障,切实为这些群体筑牢“保障网”、撑起“暖心伞”。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下一步,我们将主动适应人口变化新趋势,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紧扣老百姓对民生“更高品质、更具个性”的新期待,加快完善服务标准体系,精准回应群众在养老、托育、医疗等方面的民生关切。同时,依托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民生服务响应效率和资源配置能力,真正让经济发展指标转化为人民幸福指数,让人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谢谢。
省新闻中心主任 李雄艳: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记者朋友们。大家再见。
主办单位:四川省县域经济研究中心 主管部门: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蜀ICP备20220200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