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是引擎,而找到一条既能“强村”又能“富民”的路子,更是关键中的关键。在巴中经开区奇章街道郑家山村,一座现代化的肉牛养殖场正成为搅动村庄活力的“新引擎”。这里,200余头体型健硕、毛色光亮的西门塔尔牛,不仅是“行走的万元户”(单头价值近2万元),更承载着一条精心打造的“牧草种植-肉牛养殖-有机肥还田”绿色财富闭环。
走进郑巴生态养殖场,扑面而来的不是想象中的气味,而是现代化农业的整洁与高效。宽敞明亮的标准化牛舍内,200头健壮的西门塔尔牛正悠闲地咀嚼着新鲜饲草。它们肌肉饱满,精神抖擞,每一头都像是精心雕琢的“活资产”。“这些可都是市场上的‘抢手货’,每头价值近2万元,品质好,不愁销路。”郑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张敏介绍道,“我们的养殖场三月就已投用,现在存栏200多头,部分已达到出栏标准,正陆续‘变现’。”
如何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让村集体经济“壮”起来,让村民的腰包实实在在地“鼓”起来?答案就在他们创新的“村集体+公司+农户”共富新模式里。通过村集体“筑巢引凤”,专业公司“掌舵运营”,农户参与“代养增收”,既盘活了闲置资源,保障产业专业化、高效化,同时又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和代养分红等方式融入产业链,共享产业发展成果,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牛身上致富”。
“草”变“料”,“粪”变“金”,“肥”归“田”,郑家山村的“牛”产业绝非孤立存在,它与村里的五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形成了完美的生态闭环:五丰公司种植的优质牧草,直供郑巴养殖场,成为肉牛的“营养餐”,养殖场产生的牛粪,经过环保设施科学处理后,“摇身一变”成为优质有机肥,再精准还田,滋养五丰公司的牧草乃至周边农田,这不仅降低了化肥投入成本,提升了土壤肥力和农产品品质,还形成了高效绿色循环产业链,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我们村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这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硬支撑。更重要的是,五丰的牧草是养殖场的‘粮仓’,养殖场的有机肥又是五丰的‘沃土’,这种循环模式让资源利用最大化,形成了真正的‘黄金链条’。”张敏表示。
目前,首批引进的西门塔尔优质肉牛已陆续达到出栏标准,预计首批销售收入可达80万元,全部达产后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同时带动周边5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